下载APP

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·薪火映黔山】王若飞:“招字,早就从我的字典里抠去了”

付松 2025-06-26 09:29热度:

  “百炼千锤廿五年,劲枝当日傲霜天。此身端为人民碎,星落黄河惜大贤。”这是王若飞烈士牺牲后,田汉先生所作的挽联。

  

  1946年4月8日,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王若飞乘飞机返回延安时,遭遇恶劣天气,飞机失事,不幸遇难,年仅50岁。

  

  王若飞(1896—1946),贵州安顺人,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。他少年时期即投身革命,曾先后赴日本、法国、苏联留学,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。

 

下载.jpg

图源于网络

 

  1925年回国后,他领导过工人运动、农民运动,从事过统战、组织、宣传、少数民族、军事等多种工作,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。

  

  无论身处顺境逆境,甚至面对生死考验,王若飞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若磐石,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。

  

  1931年9月,受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派,王若飞化名黄敬斋回国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。

  

  同年11月因叛徒出卖在包头被捕,先后关押于国民党归绥第一监狱、山西太原陆军监狱。

  

  被捕之时,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安全,王若飞将写有同志名单的纸片放进嘴里嚼烂。

  

  面对严刑拷打,他坦然应答:“招字,早就从我的字典里抠去了。”

  

  当被押赴刑场以“执行枪决”相威胁时,他泰然处之,平静地对刽子手说:“开枪吧!”

  

  被关进牢狱后,他组织“政治犯”学习马列主义,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。

  

  时任绥远主席傅作义感佩于王若飞的胆略与气节,请他在自家客厅长谈,王若飞力陈抗日主张,并写下一份长达万言的“抗日救国意见书”,赢得傅作义由衷钦佩。

  

  舅父黄齐生先生亲往归绥看望王若飞,多方奔走想要搭救他出狱,他却对舅父说:“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,而背叛千万人的解放事业,遭到千万人的唾弃,那活着还有意思吗?”

  

  狱中生活极其艰苦,王若飞曾在写给亲人的书信中写道:“居狱中久,气血渐衰,皮肉虚浮,偶尔擦破,常至溃烂”“人间地狱,信非虚语”。

  

  然而,同一封信里,谈及狱中心志却是豪情万丈:“以为弟居此环境中,将如何哀伤痛苦,其实不然。一息尚存,终当努力奋斗。现实所受之苦难,早在预计之中,为工作过程所难免,决不值什么伤痛也。”

 

48540923dd54564e8fe75767b3de9c82d0584fe9.jpg

图源于网络

 

  据营救他的同志回忆,监狱档案中曾有记载:黄犯敬斋是个大共产党员,在包头被捕的时候,销毁罪证,拒绝招供;在绥远狱中,傅主席优礼相待,黄犯毫无悔过之心,常常煽动政治犯,高唱国际歌,进行赤化宣传。

  

  在长达5年7个月的牢狱生活中,王若飞始终坚贞不屈,严守党的机密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中的庄严承诺,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。

  

  50年铸一座丰碑。王若飞波澜壮阔的一生,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写下了生动注脚。



记者 付松 整理

编辑 曹吟秋

二审 张谌

三审 黄丽媛

法治报征订客户端推广互联网违法举报窗口

猜你喜欢

评论

啊哦~暂时没有评论哦
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